在梦想成真的地方,品味优雅的英式下午茶

2009年9月4日

责任编辑:卢嘉

摘要:在中国留学迎来30周年的日子里,艾迪留学英国部特别邀请了老中青三代海归共话留学:回忆、感悟、寄语——讲述不同年代留学英国的故事,畅谈今日英国留学的价值,并对准备赴英国留学的学生提出建议,祝愿他们能规划出更精彩的人生!

(万顷芳草迭翠,朵朵锦绣飘香。摄影:Theresa黄德容)

  艾迪留学:很多国内的家长认为英国现在以教育为产业,硕士的时间短等,担心学不到什么东西。对此您怎么看?

  John Xu:我认为,留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体验。一个人如果没有海外学习的经历,人生似乎是不完整的。海外留学,不仅仅是学习课堂知识(有些知识现在国内也能学到),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体验,是一种无形知识的积累。国外大学注重的是学习能力、方法、思维方式的培养,而不仅仅是简单知识的积累。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,起码应该包括:培养学习能力、提高英语水平、开阔眼界、广交朋友。这些都比学习知识更重要。

  英国硕士学习时间虽然短,但负担非常重,有看不完的书,写不完的作业。但是,即使拿到了英国硕士学位,也不要炫耀,据说,英国人会认为你无能,读不了博士。哈哈!

  Theresa Huang:英国留学产品的特征是:规范、严谨,有丰厚的文化底蕴,有良好的学习氛围。学习的收获取决于学校的质量。好的学校课程设置强度大,含金量高,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多。因此,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至关重要。

  Ella Yu:我想大家都知道,英国的硕士教育分为两种:一种是授课类,学制为一年;另一种是研究类的,学制为两到三年。研究类的硕士课程比较类似国内的研究生教育,毕业时需有自己的研究成果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花费大力气在理论研究和试验上。而授课类的硕士课程,主要适合那些希望在现有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上,学习最新的学术界研究成果和新型尖端技术的学生。我认为这类的课程侧重于学习而非研究,时间较短及很合理又是必然。

  艾迪留学:在各位留学英国的年代里,中国留学生占什么比例,多选择什么专业就读?针对今年发生的金融危机、就业难、参加高考人数的减少等热点问题,三位认为未来留学的人数还会增加吗?为什么?

  John Xu:据说当时LSE有200多中国学生,具体比例不清楚。我在英国碰到的中国大陆学生所涉及的专业很广,有经济学、法学、医学、建筑、数学、物理、语言等。至于未来留学人数肯定会增加,为什么呢?中国目前这种应试式、抹煞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落后教育体制日益使学生丧失信心,所以,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选择出国;还有,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,只要有能力,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出国留学;另外,再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也不能解决汉语和外语的翻译问题,总得学习外语,而学习外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出国。

(John Xu和他LSE的同学们。他们来自中国大陆、香港、台湾、美国。)

  Theresa Huang:金融危机对国际教育行业没有明显影响,汇率的下降、工作市场的不景气,反而使得选择留学的人群更多。

  Ella Yu:在语言班里,我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商科作为硕士专业。但很少有同学有相关的本科背景或者工作经验。也就是说很多人希望通过硕士课程来改变自己的专业背景,进入新的行业。我认为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,相对薄弱的背景知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增加一些困难。可能需要学生用成倍的努力去克服。对于今后的形势,我还是很乐观的。金融危机只是一时之乱,并不会停止各国的发展脚步。当企业和政府都放慢发展脚步,调整政策应对这场危机时,反而给了我们机会。我们可以利用这断空挡期为自己充电,等待机遇。当拨云见日时,留学生必将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。我跟很多朋友们讨论过这个话题,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。因此,如果大多数人持乐观态度的话,留学生的人数应该会持续增长。

  艾迪留学: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校园的暴力事件,在三位看来,英国的安全性和社会治安如何?

  John Xu:英国的社会治安很好,比中国好的不止几百倍,我只举三个例子:
  一、伦敦没有人家里安装防盗门,防盗窗。据说英国人来到中国很惊奇,一是怎么中国这么多的监狱?二是中国的监狱怎么都建在市中心?当然,这是笑话,可是事实是:如果社会治安很好,何须劳民伤财,家家安防盗门?
  二、英国的警察是世界唯一不携带武器的。
  三、我在伦敦犯罪率最高的地区Brixton住了一年多还浑然不知。我常常很晚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,什么事都没发生,后来从报纸上才知道Brixton是伦敦的黑色区域。

  如果害怕概率极低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放弃留学计划,我看就如同因为有飞机空难事故就不去坐飞机一样,是思维方式的问题。我这么跟你说吧,中国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,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,稳居世界第一。 统计数据表明,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,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。你觉得在中国学习危险还是去国外学习危险?哈哈!

  Theresa Huang:除了伦敦东区的小部分区域,英国总体的社会治安非常好的,郊区和乡村更是。

(Theresa黄德容:在英国假期的最大乐事,莫过于驱车离开喧嚣的市区,去郊区和乡村游历。)

  Ella Yu:在去英国之前,也听到过一些关于校园暴力和中国留学生遇害的新闻报道,家人和我自己不免都有些担心。但就我在英国生活的短暂经历而言并未感觉到恐怖的威胁。谢菲尔德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城市,当地人也很友好,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巡逻的警车和警察。因此我很快就忘了这些暴力事件报道,但是个人的安全意识是不能有任何马虎的。我想只要大家少去一些暴力事件高发场所,避免上当受骗。英国还是很安全的国家。

(Ella Yu:贪婪地沐浴诺丁汉的阳光)

  艾迪留学:大家对英国人的普遍印象都是比较绅士、礼貌等,三位对英国人的印象如何?在不同的年代,他们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否有所不同?

  John Xu:学习期间,我和英国的上层(LSE教授)和下层(靠退休金生活的普通市民,我的房东)都有比较深的交往,觉得他们确实绅士、礼貌、优雅、体面、内向、单纯、比较轻信。“性善”是他们看人的基本出发点,个个乐于助人。

  普通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实在太少,例如我的房东,他只知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。他认为我是一个“幽默”的人,因为我跟他说中国的情况,他总认为我是在跟他开玩笑。

  例如,他坚决不相信,我们中国的政府官员一个月才挣30英镑,还不如伦敦餐馆洗碗工一天的工资;不相信在中国看一场电影才1便士,比伦敦便宜1000倍;不相信中国人家里留宿外国人必须经过警察局批准;不相信政府怕我留学不归,不让我的妻子来伦敦陪读;……

  不过,LSE的老师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,当时他们就预言,二三十年后,中国经济会居世界前位。老师对我们中国学生非常好,至今我还和他们保持着联系,经常电子邮件交流。

  Theresa Huang:现在回想起来,在英国的5年里,对英国人印象最深的,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规范和有序。比如,我们教会的许多老头、老太太,无论学历高低,在与人交谈时,几乎人手一本带日历的日记本,每天、每周、每月、每年的日程、计划列得清清楚楚。这些计划还会一目了然地标注在墙上的大挂历本上。

  有一次,几个朋友携全家老小外出郊游,加起来有40多人。活动的组织人是当地的一位中学校长,管我们这一个“混龄班”应该轻而易举,他却将当天的日程仔细地列出一份清单,完成一项活动,点完人头,就划掉一行。这个动作反复进行了多次,但都不留痕迹地融合在他的谈笑之中,甚至不打断他给孩子们讲故事。这种高效的管理与他的生活节奏是如此的协调,如同与生俱来的本能。这让当时在读MBA的我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  也许因为在“日不落王国”时代, 英国的殖民地曾经遍布全球(包括香港)。这使英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其他名族和文化,比如英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,无论深度还是广度,都远远超越了欧洲其他国家。在一次聚会中,我碰见一个研究中国武侠小说的教授,不仅对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如数家珍,(这或许可以归结为情节生动,易于记忆),而且对金庸小说里的许多古典文学的出处和典故也了如指掌!这让自认为中国文学功底不错的我,汗颜了!

  当然,市井阶层对中国的看法也不乏肤浅可笑的例子。97年香港回归时,邻居的一位老太太很不理解,跑来问我:香港一直是英国的呀,怎么会突然被中国拿走了呢!

  英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在不断改变。这个世界,国家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实力至上。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,香港的收回等一系列重大发展,令中国人能感受到其他国民对自己越来越强烈的友善、尊重甚至敬畏。

  Ella Yu:伦敦是世界时尚之都,年轻人们也早就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,不停的追赶着国际的流行趋势。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很不适应,国内流行的很多东西在那里已经很落伍了。我又是个有点保守的人,因此还不能很快适应。几个月过去了,也没有在商场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衣服,不免有些遗憾。而对于英国mm的大胆与前卫却是无比佩服。每到周末,大大小小的酒吧门前,挤满了穿着高跟鞋和超短裙的年轻女孩。我想这可以成为大家解读英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。

(伦敦--世界时尚之都;爱丁堡--欧洲最美丽城市。摄影:Theresa黄德容)

  艾迪留学:您觉得留学这一段经历对现在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影响?或者说您收获了什么?

  John Xu:英国留学最大的收获不是一个学位,而是一段幸福、快乐的人生经历:在宽阔的公园绿地看书学习;在泰晤士河上的Queen Mary 号游轮上写论文;跟英国老房东一块儿去酒吧和博物馆;陪同住的法意混血小姑娘看电影、逛哈罗德;参加学校的乒乓球比赛;去教授家里坐客、参加户外游泳池边的下午茶;还有,牛津、里兹、爱丁堡、哥拉斯哥、卡地夫、纽卡斯尔的旅行;约克大学的学术会议;假期和一位中国女生的欧洲旅行;学校安排的Homestay;“万富宫”里给打工的马来西亚、香港工友们讲《资本论》;马克思伦敦故居第恩街的惊奇发现(马克思和情妇的私生子问题);……

(1992年,伦敦海格尔公墓。John Xu拜谒卡尔·马克思。)

  海外留学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。我看到了英国人对他们的经济制度、社会制度、文化传统的自信。我想中国的改革一定要从中学习什么,借鉴什么。从英国学习回来,我就辞去了国家机关的工作。当时留学回国的学生很少,又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,工作机会非常多,可选择的范围很大,我一年之内就换了四个工作,其中有国营大型外贸公司、德国在北京的公司等,最后选择了我喜欢的这家公司(前身是中国日报的一家咨询公司),一干就是十几年。

  Theresa Huang:海外学习工作8年,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,学会了肯定、认同、豁达、宽容;更加善于挖掘、肯定和发扬团队成员的优势和潜力;在英国这5年中,让我有机会对英国和欧洲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体验,包括生活、学习和工作方式。这些都来自于当地的诸多生活、文化和历史元素的积淀,没有相当时间的亲临其境,置身于中,就不可能真正感知个中精华。

  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,有机会再次出国留学,我所选择的留学目的地,还是英国!当然,相信那时选专业时不再需要考虑未来的就业,可以率性选择自己最心仪的专业,比如摄影。知道吗,如果在法国,拿着一张艺术院校的学生证,可以免费地、无限制地进入所有的博物馆、画廊、艺术展览馆。

  Ella Yu:对于未来的留学生活我充满期待,希望毕业后可以在我热爱的行业中大施拳脚。

下一页:幸福人生:留学与恋爱同样不可或缺

首页1末页

艾迪国际网站与免责声明:本网站为传播信息或转载其他媒体信息,部分素材和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在线答疑

您的姓名: 您的性别: 您的手机:
意向国家: 您的学历:  
您关心的问题: 验证码: 验证码

艾迪英国部优势

1. 专业顾问一对一咨询,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留学方案;
2. 丰富的院校资源,并免费参加英、爱大学、院系的来访面试;
3. 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最新院校手册、课程信息;
4. 协助安排学生参加英国多所大学认可的英语测试;
5. 协助客户准备入学申请文书材料,高效获取录取通知书;
6. 与英爱使馆签证官密切沟通,专业指导材料准备,确保高签证率。

更多英国留学咨询与解答,请拨打艾迪留学咨询热线:010-67080808

英国部

关闭

咨询电话

4001-330-220
010-67080808

微信扫码
一对一咨询